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严重节日,都有响应的饮酒运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元旦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官方,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祝歉收时更要饮酒,酒菜散尽之时,每每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节日的全新表明是:必需推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痛饮,于是便有了节日,并且节日许多,简直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划定正月月朔为除夕;辛亥反动后,正月月朔改称为春节。春节时期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不祥、康宁、短命。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元旦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除夕时,再用这井水对酒,百口欢饮,使百口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先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大纲》中有如许的纪录:“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除夕饮之,辟疫疠统统不正之气。”饮用办法也颇考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办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如许的纪录,“俗有年头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
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除夕》一诗中写道:“爆仗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寿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由于工夫在夏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以是已往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圆痛饮一番,以庆贺新春佳节完毕。早晨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夏历仲春一日,祭奠土神,祈求歉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风俗,说是可以治疗耳疾,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昔日没心境,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纪录:“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纪录:“中和节,官方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明朗节
工夫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样平常将寒食节与明朗节合为一个节日,有省墓、踏青的风俗。始于年龄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定。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纪录:在唐朝时,于明朗节宫中设席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赏给宰相李绛酴酒。
明朗节饮酒有两种缘故原由:一是寒食节时期,不克不及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长热量;二是借酒来陡峭或临时麻醉人们悲悼亲人的心境。昔人对明朗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那边难忘酒,豪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明朗》一诗中写道:“明朗时节雨纷繁,路下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那边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夏历五月五日,约莫构成于年龄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风俗。同时另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平静安息而饮夜合欢花酒的风俗。最为广泛及传播最广的是饮菖蒲酒。
据文献纪录: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叹生,不效艾符趋风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渐渐在官方普遍传播。
历代文献都有所纪录,如唐代《外台机密》、《令媛方》、宋代《平静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大纲》、《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吃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季候饮料,并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季候香醪。
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纪录:“初五日中午,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纪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如今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别史》中有所纪录。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聚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圆,照旧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弄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应比力多,《说林》纪录:“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纪录,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举行“月饮”。
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木樨酒为风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纪录,八月中秋,“时品”饮“木樨东酒”。
我国用木樨酿制露酒已有久长汗青,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纪录。
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纪录。
唐代酿桂酒较为盛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琼浆”的纪录。
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木樨酒。
清代酿有“木樨东酒”,为都门传统季节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木樨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变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苦涩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纪录。直至昔日也另有在中秋节饮木樨陈酒的风俗。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夏历玄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风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纪录:“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玄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短命’。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谓曰:‘玄月九日,汝产业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平地,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 0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线人,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此昔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汗青上酿制菊花酒的办法不尽相反。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玄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尔后接纳蒸馏提取的办法酿制。因而,从清代开端,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斑白酒”。
8、元旦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初一天的早晨。人们有别岁、守岁的风俗。即元旦夜彻夜不寝,回忆已往,瞻望将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子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元旦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如许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元旦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元旦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月朔的饮用酒品,厥后改为在元旦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初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元旦》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立室,椒盘已颂花”。
元旦半夜,百口会餐又名为团聚酒,向尊长敬辞岁酒,这一风俗连续到今。